原標題:家風無言潤無聲
編者按
家風正則家道興,家道興則國運昌。家風無處不在,它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日常的點滴傳承。家風傳承的文化,從五千年文明的深處走來,綿延至今。家風傳承是家族的精神血脈,代代相傳,滋養著每一個家庭成員的心靈,也無聲地塑造著我們的品格與信念。良好的家風是家庭幸福的基石,也是社會和諧的源泉。本期《文化·生活》版聚焦“家風”這一溫暖而又厚重的主題。希望這些文字能喚起您對家風的回憶與珍視,讓好家風在新時代持續滋養我們的生活。
文\付少輝
人們常說,家庭是最溫馨的港灣,而家風則是每個人賴以立足和前行的精神家園。自從呱呱墜地那天起,我們就天然地和父母建立了神圣不可剝奪、須臾不可分割的血肉聯系,以家庭作為自己學步成長的樂園,以父母作為自己啟蒙立德的第一老師,開啟了漫漫人生之路上的第一步行進。
我的家在董志塬上的隴東農村。小時候,家里生活很清苦,但在印象中,我們的小屋里始終充滿了歡笑。父母他們那輩人給我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敦厚誠實。有好多年,父親承擔著生產隊里保管員的重任,記得每年隊里到了分糧食的時候,若想從偌大場院上高高的糧食堆里,為家里“順帶”回一兩碗珍貴的糧食來,應該在情理之中,且難以被人發現。但憑父親公私分明、分毫不占的個性,他是絕對不會這樣做的。他說:“那樣得來的糧食吃起來不踏實,而國家補助的紅薯干和地里的野菜才真的香呢!”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我和姐姐都養成了不無緣無故拿別人東西和占小便宜的習慣,而這看似不起眼的品格讓我受用終生,成為我長期在與金錢打交道的工作崗位上安然立身的“護身符”。
“吃不窮,穿不窮,計劃不到一世窮。”這是父母始終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父母都是全村公認的勤快人,他們一輩子經歷了艱難歲月的煎熬,熏陶著我和姐姐自小就養成了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行事方式。記得直至上大學前,我的衣服還是補丁摞補丁,過年能做一件嶄新的外衣或棉襖就是最奢侈的享受了。以至于今日,我仍然不改天性,家里的糧食從來不會浪費一丁點,不然良心上會感到不安。耳濡目染中,乖巧的女兒也衣缽相傳,小時候每次吃飯時,都把掉在飯桌上的米粒用手指一一沾起,送進嘴里。
除了日常生活中的家風傳承,父親對我的指教也常常付諸文字中。記得就讀小學和中學時,每學期都有家長通知書,需要家長寫話后開學交給老師。父親常常會寫上這樣的話:“希望你能愛黨愛國,認真學習,遵守紀律,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多參加體育鍛煉,爭取更大的成績……”這些看似平淡的話,其實高度概括了我們在學習成長道路上“三觀”養成的主要方式。再后來,我遠走外地上了大學,和父親溝通的方式只有依靠書信了。父親二十來天就會寫來一封信,除了詢問我的學習、生活、身體等以外,說得最多的,還是叮囑我要以學習為主業,生活上不要和城里的孩子攀比。尤其是要對人寬厚真誠,既要保持應有的謙虛,但也不能因為自己出身農村而自卑,和老師同學友好相處。再后來,父親在來信中也多次談及政治進步的話題,鼓勵我從嚴要求自己,早日向黨組織靠攏。正是得益于他的引導和鞭策,我在大學畢業那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眾所周知,作為孩子,難免和父母之間有代溝。而對我,自小和父母之間就十分親近且心心相通,以至于后來雖然地域上分開了,但心永遠貼得很近。我堅持認為,自小父母教會我們待人接物、處事為人,這實在是天賜的福分,萬不可輕言拋棄。雖然我們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觀點和活動空間,但還是要尊重父母的“嘮叨”,盡管他們有些話不一定正確,但不妨故作認真聽之,然后以適當的方式和他們心平氣和地溝通,做子女的千萬不可太當真,和他們爭得難分難解,以至于影響親子關系的和諧。我的這種理念其實也在很大程度上受了父母關系的影響,他們在多年艱辛的日子里,相互的體諒與包容,過得默契有加、相敬如賓。而且自稱“沒文化”的母親當年嫁給父親后,對爺爺奶奶以及伯父伯母都能很好地尊敬和照顧,在村子里留下了很好的名聲。
在有些人的觀念里,會刻意抹去或淡化“農村”的字眼。但作為土生土長的我,則永葆農家子弟不變的初心,自認為農村是一個難能可貴的大熔爐,練就了我鄉下人特有的品格,不僅有如數家珍的家風傳承,更有與同質化的城市大相迥異的鄉土記憶與故土情結。
和父母的不舍難離,加之父親的腿病日漸嚴重,促使我在參加工作數年之后將他們從鄉下接到了省城。對于我來說,得以繼續陪伴在他們身邊,傾聽他們對我永不停息的“嘮叨”。這種“嘮叨”里,既有對我繼續成長的引領和指教,更有對我這“老小孩”無微不至的關心與牽掛。進入新世紀沒幾年,女兒來了,又過幾年,父親走了,這些漸次而生的事兒令我或驚喜,或悲傷,但在我們這個小家,不變的家風繼續維系著三代人和諧相處,過著一份波瀾不驚且恬靜溫馨的生活。也正是在這樣的家庭里,我的女兒汲取著來自上代人綿延不絕的家風滋養。說件不怕大家笑話的事,在新時代的當下,我家還“頑固”地保留著一些舊俗,比如說,除夕晚上,當年夜飯端上桌,我還照例會為母親行磕頭拜年之禮,調皮的女兒往往也跟在我身后有模有樣地模仿,讓人忍俊不禁,小屋中溢滿濃濃的笑意和親情。
但愿我們每個人在良好家風的惠澤下,都能明理、正心、端行,成為“有故事的人”,終其一生得到家庭港灣溫馨的呵護!
- 2025-03-12平涼莊浪:民俗文化展示鄉村振興成果
- 2025-03-12“智教甘肅大模型”上線運行
- 2025-03-11【兩會關注】在保護中傳承 在創新中轉化——代表委員熱議文化強省建設
- 2025-03-11嘉峪關:文明實踐搭臺 提升科學素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