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猶是當年問學時——《詞學宗師夏承燾》述評
作者:彭庭松(浙江農林大學寫作中心主任、副教授)
25年前,我考取浙江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研究生,有幸聆聽陸堅教授講課。陸老師為人謙和大度,有仁人之風。他講授唐宋詩詞條分縷析,從容不迫,學生如沐春風。尤予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經常提及他的老師夏承燾先生,或是引述其觀點,或是轉授其治學方法,間或穿插軼事,言語間充滿無限崇敬和懷念。
2023年年底,陸堅《詞學宗師夏承燾》一書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一冊在手,閱讀數遍,每讀心情都難以平靜。書中人事,栩栩如在眼前;筆底摯情,緩緩沁入心間;詞學薪傳,熠熠輝映史編。
這是一部報答師恩亦完成重托的深情力作。陸堅是夏承燾招收的第三屆(1961年9月入學)研究生,是如今留在浙大的唯一正式弟子。問學侍坐25年,師徒心心相印,情深不勞筆墨形容。1986年5月22日,夏承燾辭世次日,師母吳無聞先生在北京特贈他一本《勵耘書屋問學記》,并囑托“寫一些回憶夏先生的文章”。兩年后在杭州,師母再囑“多寫些關于夏先生的文章”。萬料未及的是,不久后師母遽然去世,這更讓陸堅感到“精神壓力加大”,“殷殷叮囑時時縈回于耳際”。肩負著這樣的使命,陸堅幾十年來念茲在茲,不斷沉淀和積累,終于得償心愿,完成了這部“郁積久久”的著作。著作不僅反映出師生深篤情誼,更為詞學史增添了一份獨特且沉甸甸的精神財富。
這是一部立體表現、體系全面的厚實評傳。近40年來,對夏承燾生平與成就研究的著作屢見不鮮。有側重年譜整理的,如李劍亮的《夏承燾年譜》;有側重回憶文章匯編的,如方韶毅主編的《一代詞宗夏承燾》;有側重學術成果匯編的,如胡可先編《夏承燾學記》;有側重學術成就研究的,如胡可先主編的《夏承燾學案》。《詞學宗師夏承燾》則是從學生的角度為老師立傳。全書宏觀上以人物身份作為橫斷面構建章節,微觀上以時間縱向展開具體論述。縱橫交織的結構,既體現豐富的層次,又彰顯清晰的脈絡,極大地方便了讀者的閱讀。全書不僅寫真了人所熟知的教授、學者、詩人夏承燾,還寫活了鮮為人知的愛國者、教育家夏承燾。寫法上有述有評,具體章節各有側重,述為評之基礎,評為述之總結與升華。全書既有足夠的學術分量,又充分考慮到可讀性,這種雅俗共賞的風格,正是夏承燾生前一貫提倡的。
《詞學宗師夏承燾》成功再現了飽滿生動、個性鮮明的人物性格。毋庸諱言,今天許多學者評傳,往往存在只重人物成就的梳理、總結與評價,而對人物本身性格的表現不甚著意,給人留下只見骨架、難感血肉的遺憾。陸堅似有意避開這些常見的缺陷,構思不以宏大敘事為基點,而是通過諸多細節的記敘,還原夏承燾真實性格,讓人感知一個具體、豐滿的詞學宗師形象。
事實上作為學者的夏承燾,“從青年時代起,就一直以飽滿的政治熱情關心現實,與時俱進。”國難當頭時,他彰顯出勇毅無畏的性格。為浙江抗敵后援會作《抗敵歌》,作詩諷刺汪精衛,贊揚長征和英勇的抗戰將士等,書中對這些事情的真切描述,讓我們看到的是疾惡向善的愛國勇士形象。另一方面,他為新中國歡欣鼓舞,跟上時代步伐,表現出謙遜真誠的性格。而其他生活場景的擷取,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夏承燾在《唐宋詞人年譜》《姜白石詞編年箋校》后面附有《承教錄》,專收批評意見,虛懷若谷,可佩可敬;他不要小朋友叫他“爺爺”,高興他們改口叫“老師”,童趣可掬,可親可愛。細微之處見精神,夏承燾鮮明的性格與形象,在自己學生筆下,是多么親切動人!先生之風,山高水長,讀者的懷想之情也隨之油然而生。
《詞學宗師夏承燾》也包含為人處世、讀書治學的有益啟示。夏承燾那一代學人,讀書治學總是同修身養氣融為一體,忠實履行文品與人品相統一的原則。夏承燾始終認為人品先于詞品,詞品出于人品,故對辛棄疾、陳亮兩位愛國主義詞人特別景仰。他帶領陸堅等學生走出校園,實地考察兩人墓地等遺跡,現場感受兩位詞人偉大的人格和豐富的精神世界。夏承燾重實踐教學還體現在把詩詞理論建設與詩詞創作實踐很好地結合起來,程千帆如此稱道:“考訂詞章,每難兼擅,而翁獨能兼之。”創作與研究相得益彰,夏承燾言傳身教,為學生樹立了“兩條腿走路”的范例。
夏承燾認為讀書做學問須刻苦專一,肯下笨功夫,吃苦耐勞,苦中求樂。人生有限,不能貪多不精,應知“十件事做到七分好,不如把一件事做到十分好”。具體到讀書上來,就要做到“案頭書少,腹中書多”。分得清常讀書和泛讀書,正確處理專精和博覽的辯證關系。讀書要開口朗吟,不能只是默識,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凡此真知灼見,經陸堅精準、生動地記述,讀者頓覺耳目一新,類我者都要情不自禁點頭稱是。
夏承燾在教學上很民主,但開風氣不為師。他善于發現學生長處并多加鼓勵,主張“督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他經常與學生散步,在聊天中啟發學生思維。書中有段描述堪稱精妙:夏承燾在聽了學生對“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的理解后,不甚滿意,認為“還應該有更廣泛一些的感悟和聯想”,接著談了自己的看法:“對搞專業研究的人來說,我們平時要多思考一兩個專業問題,要學會帶著問題聽課、看書報、與人交談、觀察事物。這樣腦子里就像有一塊吸鐵石,遇到相關知識就能吸住,而不是讓知識像水從管子里白白流掉,這未嘗不可比為‘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這新意迭出的理解,真能大開悟門,親聆其教者終生難忘。
《詞學宗師夏承燾》無聲展示了簡約省凈、曉暢通達的平近文風。夏承燾學問高深而精湛,要簡明精確揭示其奧義誠非易事。為兼顧專業人士和普通讀者各取所需,本書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巧妙結合學術性,避免煩瑣與枯燥,呈現出平近的文風。“平近”一詞,在書中出現七八次之多,或用來形容夏承燾低調為人,或用來描述科普讀物與講座,或用來評論上課風格,足見陸堅對夏承燾“平近”之風情有獨鐘,贊賞有加。
翻看目錄,工整簡凈,美觀大方,一目了然,拂面而來的便是平近之風。全書八章,每章四節,無論章還是節,都將最關鍵的特征詞拈出,詞匯或短語因斟酌而優雅,精準醒目,仿佛畫龍點睛,活靈活現。所謂“隨事立體,貴乎精要”,于此就是最好的證明。行文則以平實、簡約、生動見長,紙短情深,娓娓道來,有一種可以信賴的吸引力。雖多常語,然“言止百意不盡”,許多表達點到為止,讀者自可領略簡潔美的魅力。“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陸堅眼中“平近為佳”的境界,也是“百煉功純始自然”的結果,讀者不可不察。
清代劉廷珊《展拜恩師遺像敬題》詩曰:“憶昔粵東宦游期,天涯海角系神思。而今莞爾音容在,猶是當年問字時。”每次讀來都有發自肺腑的感動。今次拜讀《詞學宗師夏承燾》,更覺詩意移來形容陸堅和夏承燾之間的醇厚情誼是何等貼切!何嘗不可以這樣理解:陸堅這部飽含心血的著作,正是敬獻給夏承燾的一瓣心香。
《光明日報》(2024年12月14日 12版)
- 2024-12-16許身國威壯河山——讀《英雄大愛》
- 2024-12-16在書中,開啟美的旅程
- 2024-12-13我們為什么愛讀人物傳記
- 2024-12-12書店辦市集帶來文化消費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