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構建中國特色世界領先的出版學理論體系
構建中國出版學理論體系正當時
2022年9月教育部印發的新版《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中,“出版學”首次單列,明確可授予出版博士專業學位。2023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推進出版學科專業共建工作的實施意見》。這些文件為推動出版學科建設、出版業繁榮發展和文化強國建設提供了頂層設計和政策支持。這就為出版學理論的構建和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出版是留存記憶、表達思想、記錄歷史、傳承文明的大事業,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需求,也是幾千年來人類探討的課題,但始終沒有完整的理論體系,至今處于有論無學、有學無論的狀態。這次會議,大家聚焦出版學理論體系、學科體系、人才培養體系,是一個歷史性突破,將會使創造了印刷文明的中國再度為人類精神生產和傳播作出新的貢獻。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文明新形態的布局逐步完善,在文化強國建設的實踐中形成的習近平文化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新發展。特別是“兩個結合”的理論,打通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文化融合發展的路徑,解決了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100多年爭議不斷的中國文脈問題。被習近平總書記稱為第二次思想解放的“兩個結合”思想,使我們能夠從幾千年印刷出版的實踐中提煉出與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相通的出版理論和創造出中國特色的出版學理論體系,引領世界的知識生產和知識服務的總方向。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這就對學科體系建設提供了大環境,新聞出版學是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的基礎性、支柱性學科,理所當然要有自己的知識體系,來幫助人民深化認識、掌握規律。
對于教育和人才培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也作出了決定:一是“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這是從文化強國建設角度提出的。二是從教育、科技方面也對人才培養提出明確要求。“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三是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這些決定,是要在5年內完成的,這就增加了出版理論體系建設的緊迫感。所以,我認為構建中國出版學科理論體系正當其時。
出版學理論體系建構要遵循三個原則

“中國出版學理論體系構建”研討會現場。 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供圖
出版是文化的基礎,是知識的寶庫,是人類思維生產的最優質的數據。在幾千年的實踐過程中,經歷了原始出版、印刷出版、數字出版,現在進入了人工智能出版,已經形成了一些規律性的認識和基本經驗。這其中包含了基本的原理和規律。所以該堅守的要堅守,該發展的要發展,該創新的要創新。
關于堅守。出版的功能要堅守,記錄歷史、保存記憶、傳承文明、傳播真理,普及科學、資政育人、互鑒文明,這是永不變的,也是區別于不同行業的邊界,必須在理論上堅守。出版的價值要堅守,有知識含金量的歷史價值、記憶價值、文化價值、學術價值、藝術價值、科技價值、傳承價值、人文價值,永遠是出版行業的尊嚴和豐碑。也不能因為技術、業態、使用方式的變化而變化,一定要在理論上加以堅守。
出版人才作為知識的加工者、歷史的裁判者,必須堅守做人做事的品位,要有天下為公的大情懷、要有科學嚴謹的好傳統、要有為真理而犧牲的勇氣和擔當、要有為人民服務的專業修養和能力。在新質出版生產迅猛發展的時代,也要塑造和堅守,必須加以理論上的系統化教育。
關于發展。從歷史上看,中國出版的理念最早也最豐富。留存記憶的遺址10萬年前就有,生產力水平不同,出版方式、載體也不同。黃帝時代記言記行就有分工記錄,殷商就有記錄文字“有冊有典”“化民訓官”。到了春秋戰國就有了“不學詩無以言”“不讀禮無以序”,教書育人就興起來了。太史公“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和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最能代表中國知識分子著書立說的胸懷和使命,大體與習近平總書記講的立心、立命、立德、立魂一脈相通。國外情況是,出版方面也有閃光的思想,例如,古希臘的記憶研究,首開學科。英國彌爾頓《論出版自由》,成為經典。馬克思、恩格斯高度評價這些出版理論,明確地指出:“沒有出版自由,人的一切自由就成了泡影”“沒有出版自由,工人運動的勝利是不可能的”。因而“出版自由”成為世界所有國家憲法中公民的基本權利。列寧講“出版是黨的革命武器”。因而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等早期共產黨人都是用出版作為革命武器,喚醒民眾、發動革命的。如今是現代化時期,由于社會進步、技術發展、出版生產力的變化和閱讀方式的轉變,原有的理論需要發展,與時俱進,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
關于創新。理論的源泉是創新性實踐,實踐發展了,理論必須創新,這是不言而喻的事。就出版學理論創新而言,我們應當有原創性、前瞻性的理論觀照我們的歷史文明和未來前程。繼續推動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的中國化時代化,繼續總結中國共產黨百年的出版工作和出版實踐,深入研究現代出版的原理性、規律性、真理性的理論,深化對出版學教育體系、課程體系、教學體系和敘事、話語體系的研究和實踐,尤其要把握出版新質生產力帶來的出版新業態新形態所引起的生產方式、生產關系和使用關系的新變化,創新融合出版的理論體系。
中國出版學理論構建的重點方向
從理性的角度思考,出版學理論構建的重點應該是六個方向:
一是以馬克思主義新聞出版觀為靈魂,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出版觀和中國化、時代化,特別是把習近平文化思想和文化強國五項任務融入出版學理論,作為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的基礎理論。
二是加強學科理論的原理性理論構建,使學科有個扎實的基礎。例如,目前討論的定義域“精神形態的內容與物質文化的載體完美結合的知識產品生產過程”和“文化、思想、理念、科學等精神形態物質化傳播的生產工藝”這些思考,都是深化了對出版的認識。
三是加強經驗性的理論概括,充實實踐的理論表述。毛澤東同志講過“道理就是經驗”。經驗的知識價值就是理論的創新之源和檢驗之果,特別是中國造紙、印刷術兩大發明領先世界各國,數字出版也成果頗豐,應當有個理論升華。
四是加強學理性的出版學理論創新。出版學遲遲不能列入單獨學科,學理性研究不足是難點,而只有實用操作性的知識傳授。建立學科必須有學理性研究支撐,就是要用科學的精神、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方法研究出版實踐、出版認識、出版知識,研究出版產業鏈條上的作者、編輯、出版、發行(平臺)、市場交易者、讀者相互的關系,及其成為價值共創共享的機制,形成一些有影響的標識性概念和邏輯體系。
五是加強出版理論的真理性研究,找出出版學的真諦和內在的規律。各種學科的最高追求是發現規律、認識真理、解決時代提出的問題。自然科學是這樣,社會科學也是這樣,你的真理要素越多,你的研究價值越高,就更能幫助人們指導實踐,解決時代和人民提出的問題。比如主題出版問題、智能出版問題、出版自由問題、著作權問題、高質低價問題、出版融合問題、閱讀場建設問題,不是完全靠政策能解決的,要從理論上去解決。
六是拓展相關學科理論。作為出版學理論體系,還應當拓展相關學科理論視野。除了元理論、基礎理論、專業理論,還要多層次、立體化豐富理論體系。例如出版經濟學、出版工程學、出版制度學、出版管理學等交叉學科的理論也應當列入構建內容。這樣才能是一個完善的理論體系。
總而言之,構建中國特色、世界領先的出版學理論體系,必須站在時代的新起點上,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從事理、道理、學理、真理幾個方面深入,多學科、多層次、多角度協同研究,構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再由學科理論指導創新學科體系和教學體系、培養數智時代拔尖出版人才,把理論轉化成物質力量。
?。ū疚淖髡呦凳萌珖舜蠼炭莆男l委員會主任委員、原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本文是作者近日在河南大學、鄭州大學、中原出版傳媒集團主辦的“中國出版學理論體系構建”研討會上的講話。)
- 2024-11-24復旦大學為教學生怎樣學習,專門出了本書
- 2024-11-21版權貿易推動中外文明互鑒共榮
- 2024-11-20思想史與書籍史結合的新路徑
- 2024-11-13《新時期出版印刷企業重組整合現狀專題報告》 出版印刷業戰略性重組提速擴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