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書為伴 不負韶華
□楊丹
2020年春節,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在疫情肆虐時期,我一個人在除夕當天回到了北京,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值班工作,重新開啟了青年時代剛留校工作時宿舍、辦公室“兩點一線”的生活模式。工作之余,很多人問我在讀什么書。我確實也在讀一些書,尤其是和北外發展相關的書。
校長是學校最綜合性的工作崗位,也是需要全身心投入的工作,處理的問題越來越綜合,展示專業技能的機會越來越少,對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也不是通過“教書”,而是更多通過“育人”來實現。技能和知識之外,什么是永遠有價值的?我覺得是學習態度、思維方式和正確價值觀。學習的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需要人與人的深度交流,這也是我堅持指導研究生的原因之一。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則需要閱讀、閱歷和基于閱讀和閱歷的感悟。閱歷和感悟需要時間和空間的沉淀,但多數人都無法自由地選擇人生的時空變量,工作中很大程度上我們無法自主安排時間,短時期內無法選擇學習的學校和工作的崗位。閱讀是最可控和高效的提升方式,即使沒有功利的回報,至少也能夠作為一種不會厭倦的消遣。這就是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給你最好的禮物。
大學是最美好的讀書時光。作為社會的精神文化高地,每所大學都應該是一個書香校園。有些學生經過高考的壓力,一踏入大學校園,就開始大把揮霍時間,過度放飛自我,步入社會后又抱怨壓力大,沒有時間讀書,這也讓許多步入社會的上班族紛紛感慨,要是能在大學相對充裕的時間多讀點書,該有多好。其實,書香四溢的校園氛圍是許多離開大學的人最為懷念的。
讀書、讀屏,還有各種知識付費平臺,讓如今的青年學生有了更多的閱讀選擇,但無論現代信息科技如何發達,改變的是載體,不可替代的是閱讀本身。“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一個人的精神成長史。”回首我們這一輩人的求學、成長經歷,那時主要是從圖書館借閱,或者逛書店,看紙質書是我們獲取知識、收獲成長的一個重要途徑。傳統的紙質書閱讀本身也是一個審美過程,一本精美的圖書拿在手里,從內容到裝幀都有著獨特的美學意蘊,令人玩味不盡。
與時代同步,我們現在也開始享受海量、經濟、便攜和易于標注查詢的電子書。人們的閱讀已經從成本極高的龜殼、竹簡、絲綢為載體的閱讀,轉為邊際成本較高的紙版階段,再逐漸過渡到幾乎零成本的線上閱讀為主的階段,正積極走向跨媒體線上閱讀階段,也就是智能化閱讀的時代。這是逐漸實現知識平等易得的歷史進程,也是人類進步的歷程。
北京外國語大學擁有一家美麗的校園書店——外研書店,它是一家有著20多年歷史的老書店。書店依托學校的語言優勢和學科資源,具有濃濃的外文特色。早些年,伴隨著實體書店關閉潮,很多高校校園書店也隨之黯然離開,但外研書店一直都在,從未離開,多年來,它陪伴和見證了一屆屆北外學生的青春成長。2016年,重裝開業的外研書店以嶄新的面貌和多元的形態重新煥發活力。
讀書是一種生命體驗,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北外教授、著名翻譯家王佐良先生譯培根《論讀書》一文中寫道:“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希望青年學子們利用好學校為大家創設的良好閱讀環境,開拓視野、博采眾長,在閱讀中錘煉品格,在閱讀中成就青春。
(作者系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
相關新聞
- 2020-05-22夢想開始的地方
- 2020-05-22心安歸處
- 2020-05-21滿樹槐花飄香來
- 2020-05-21小滿節氣到!民間祭車神、吃野菜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