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洋
當AI算法的二進制語言與馬家窯彩陶的螺旋紋路相遇,文明傳承的密碼便在數字與黏土的碰撞中迸發出新的可能?!恶R家窯謎蹤之神杖密碼》以技術為鏡,照見的不僅是四千八百年前先民刻繪在陶器上的星云流轉,更折射出人類文明基因在技術革命中的自我重構。那些曾被歷史塵埃覆蓋的蛙紋與魚紋,在生成式AI的筆觸下不再只是博物館里的靜默符號——它們抖落時間的積灰,以動態影像的姿態重現原始氏族對生命繁衍的集體焦慮。這種跨越五十個世紀的文化對話,本質上是一場關于人類存在本質的永恒叩問:當算法開始解構陶輪旋轉的軌跡,當數據流浸潤圖騰崇拜的原始記憶,我們是否正在見證文明基因從物質載體向數字形態的集體遷徙?

一、AI賦魂:紋飾與神獸的跨時空對話
在《馬家窯謎蹤之神杖密碼》中,AI技術褪去了冰冷外殼,化作貫通古今的魔法之杖。生成式AI模型的神奇筆觸,將馬家窯彩陶上的神秘紋飾喚醒,使其成為流動的視覺詩篇。古老的符號在虛擬與現實間翩翩起舞,訴說著跨越時空的文明絮語。第四集中,姜洛洛與顧北辰的對話,平淡卻深邃。“你畫的是旋渦紋?”,“是小星星在動”。寥寥數語,跨越時空,直抵人心。“星星在動”——這孩童般的直覺,卻道出了4800年前馬家窯先民的精神圖景。所謂旋渦紋,如星云流轉,似在訴說古人對浩瀚宇宙的冥想,抑或暗喻生命的輪回不息。簡單的紋樣,承載著先民對天地萬物的感知與想象,在時光長河中靜靜流淌,等待后人解讀。

劇中不僅對紋飾的起源進行了大膽的猜測,還巧妙融入了《山海經》的神獸意象。“有獸焉,其狀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鴻雁,其名曰獙獙”。如此表述,到底勾勒出怎樣的奇幻生靈?《馬家窯謎蹤之神杖密碼》給出了生動活潑的猜想。AI技術點化下,獙獙不再停留于文字想象,而是化作靈動的影像:白狐羽翼輕展,身形小巧。抽象的文字符號,由此獲得鮮活的生命力。這種創造性的轉化,不僅消解了古籍的隔閡,更讓沉睡的神獸“開口說話”,喚醒今人對遠古文明的好奇與向往。

在科技與人文的交織中,甘肅省廣播電視總臺以AI技術為媒介,將沉睡千年的馬家窯文化凝練為《馬家窯謎蹤之神杖密碼》這一短劇,不僅讓傳統煥發新生,更令4800年前的文明圖景穿透時空帷幕,照亮當代觀眾的精神世界。

二、紋飾密碼:AI解碼遠古生育崇拜
陶器紋飾在原始氏族社會并非單純的裝飾線條,更是族群共同體的物質銘文。那些躍動在陶壁的蛙紋與魚紋,既是原始藝術的覺醒,更是血脈延續的焦慮與渴望——當人類尚在文明襁褓,種的繁衍恰如陶輪上旋轉的黏土,是維系族群存續的永恒命題。劇中姜氏部落的“失魚”寓言極具人類學深意。族人發現儲魚被盜時的集體恐慌,恰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生存困境投射;而當獙獙揭示竊魚者竟是蛙神時,部族立即由憤怒轉為敬畏的戲劇轉折,暗合著圖騰禁忌的原始法則。這個片段不僅展現了馬家窯時期彩陶的特點,還揭示了馬家窯時期先民的圖騰崇拜。

馬家窯時期彩陶的特點是動物紋樣多,其中尤以蛙紋和魚紋最普遍,而蛙與魚在中國語言中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義,魚紋象征豐饒多子的水域,蛙紋暗喻土地孕育的生機,二者在陶器曲面上構成微縮的生態系統。劇中那只盛著孤魚的魚紋陶缽,恰是這種原始思維的現代顯影,魚紋與真實的魚一同在器皿中游動,給予了這些古老紋飾新的生命力。
遙遠的圖騰活動和巫術禮儀,早已沉埋在不可復現的年代之中,它們的具體的形態、內容和形式究竟如何,已很難確定,但是《馬家窯謎蹤之神杖密碼》的制作團隊,依托海量歷史考古數據,AI生成了史前部落的森林、山脈、河流及通天神殿等場景,精準還原了4800年前的自然風貌,幫助我們推想遠古巫術禮儀和圖騰活動的面目。

當現代觀眾透過數字迷霧窺見先民跪拜蛙神的剪影,相隔五十個世紀的精神圖景竟在光影中達成剎那的重合。這種數字考古實驗揭示著文明傳承的本質矛盾:我們永遠無法復現原始儀式的具體情境,卻能在技術重構中觸摸其精神內核。正如劇中AI生成的巫舞軌跡暗合彩陶紋飾的旋轉規律,現代科技與遠古智慧在某個維度上達成共識——所有文明密碼的終極答案,或許都藏在人類對生命延續的永恒追問之中。

三、人文覺醒:從文物到IP的文化再生
《馬家窯謎蹤之神杖密碼》短劇通過技術賦能,完成了文物從物質存在到精神符號的蛻變。馬家窯彩陶不再僅是博物館的靜態展品,其紋飾在AI的動態演繹中成為溝通古今的視覺語言:漩渦紋的旋轉軌跡暗合天文觀測的周期性認知,蛙紋的幾何變形映射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過渡。這種轉化既是對考古成果的創造性闡釋,更構建起“數字永生”的文化傳承范式——即便實物湮滅,后人仍可在虛擬空間中觸摸陶紋的每一道筆觸。

更深層的文化覺醒體現在IP矩陣的構建中。制作方以短劇為起點,規劃虛擬數字人講解員、AI修復彩陶紋樣、開發數字藏品等衍生形態,試圖打造“馬家窯文化宇宙”。這種嘗試超越了傳統影視作品的傳播邊界,將文化傳承轉化為可交互、可衍生的數字生態,使古老文明在當代文化消費中重獲話語權。

《馬家窯謎蹤之神杖密碼》站在文明傳承的維度,給出了AI時代的藝術應答:當技術深度介入文化生產,算法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成為文明基因的轉譯者、審美經驗的再造者、集體記憶的書寫者。在這部“會思考的影視作品”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馬家窯文化的數字重生,更是中華文明在技術革命中的美學覺醒。正如劇中貫穿始終的螺旋紋符號——這個4800年前先民對永恒的思考,如今在算法的解構與重組中,正綻放出屬于數字文明的時代光芒。
?。ㄗ髡撸黑w洋 西北師范大學西部戲劇與影視文化研究所所長)
- 2025-03-03總投資307.8億元 甘肅省340項水利項目集中開工復工
- 2025-03-03今年蘭州市力爭一產增加值增長5.5%左右
- 2025-02-27【強省會 促發展】蘭州著力打造“蘭AI企”營商環境訴求受理平臺
- 2025-02-27DeepSeek融入交通新基建 清傅公路隧道實現AI智能管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