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想讓黃沙漫天的家鄉變綠”
——記全國“人民滿意公務員”姜莉玲

在治沙一線忙碌的姜莉玲。
“這份榮譽,不只屬于我,更屬于每一位堅守風沙一線、無私奉獻的民勤人。”9月1日,剛剛獲得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榮譽稱號的民勤縣退耕還林辦公室四級主任科員姜莉玲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24年來,姜莉玲始終保持一名共產黨員的樸素情懷,扎根沙海中,芳心護綠洲,用實際行動爭做生態文明的守護者、踐行者,用青春和汗水見證了荒涼大漠向綠水青山的轉變,身單力薄的她猶如一棵“梭梭苗”,守護著綠色長城。
“我想讓黃沙漫天的家鄉變成綠色”
“大風一起不見天”“一茬莊稼種三遍”……
從小生活在民勤的姜莉玲感受了沙鄉群眾的生活疾苦,更親歷了1993年“5·5”風暴的肆虐,都成為她心中難以磨滅的烙印。懷著改變家鄉面貌的夢想,她報考了甘肅省林業學校,畢業后義無反顧地回到家鄉,加入戰風沙、斗荒漠的“林業大軍”。
育苗是姜莉玲工作后面臨的第一道考驗,她深知必須從零開始。翻地、扦插、施肥、澆水……由于長期接觸農藥,身體開始不斷“找茬”,全身過敏浮腫、布滿紅斑、奇癢無比,打針吃藥不見效,不得不住院治療,最終落下了習慣性過敏的病根。父親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打算找單位領導為她調整崗位,她卻告訴父親:“我不想家鄉永遠是黃沙漫天,我要讓它變成綠色。”
因工作成績突出,2003年,姜莉玲光榮入黨。她深感責任更重,事事都要走在前、做表率。龍王廟、老虎口、青土湖……每年壓沙造林時節,哪里最艱苦,哪里就有她的身影。每年至少有兩次,她要和同事們吃住在沙窩,一住就是一個多月,每天徒步20多公里現場巡回指導。“天氣好的時候還可以吃口熱乎飯,遇上風沙天,只能吃涼水泡干饃饃,晚上還得提防帳篷被風吹翻。”她對此記憶猶新。
每次從沙漠中出來,姜莉玲都變得皮膚黝黑、灰頭土臉。有一次,年幼的兒子竟然認不出她,遲遲不肯叫媽媽。為了“討好”兒子,彌補心中愧疚,她下樓準備給孩子買套衣服,當店員問及衣服碼數時,她竟無從回答……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正是因為有姜莉玲這樣舍小家為大家的“林業人”,年復一年地與黃沙相持相守相爭,以“寸草遮丈風”的韌勁營造綠水青山,換來民勤生態環境的持續好轉。2021年底,民勤縣人工造林保存面積230萬畝以上,森林覆蓋率由上世紀50年代的3%提高到18.28%,先后獲得“全國綠化模范縣”“生態范例獎”等榮譽。
“這么盡責的姑娘,我信她”
民勤是河西走廊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她像一把綠色的“楔子”,鑲嵌在我國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第四大沙漠騰格里沙漠之間,成功阻擋了兩大沙漠“握手”。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關注民勤生態問題,2007年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正式批復實施,退耕還林成為林草工作的“重頭戲”。科班出身的姜莉玲勇挑重擔,深入退耕還林一線調研,深度參與編制全縣退耕還林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工程建設實施方案和作業設計,4000多頁的工程項目資料,為全縣退耕還林工作有序推進提供了技術支撐。
退耕還林工程涉及千家萬戶群眾的根本利益,有些政策群眾一時不理解,跑半天腿連口熱水都喝不上,摔碗罵娘的情況經常發生。姜莉玲總是硬著頭皮、咽下委屈,笑臉相迎、耐心解說。有一次入戶,遇到一位“固執”的老大爺,接連吃了好幾次閉門羹。進不了門、搭不上話,她便跟著大爺到地頭,默默地幫他搭建日光溫室。一不留神,棚頂的一塊磚頭掉落,不偏不倚地砸到她頭上,鮮血頓時染紅了半邊臉……第二天一大早,頭扎繃帶的姜莉玲又出現在搭建現場,“我的傷是小事,退耕還林不能錯過節氣。”姜莉玲的話逐漸融化了老大爺“固執”的心,他不但成了退耕還林政策的擁護者,還成了義務宣傳員,“這么盡責的姑娘,我信她。”
地處沙漠最前沿的西渠鎮致祥、制產等村,部分退出的耕地未被列入退耕還林范圍,要治理缺乏資金,不治理后患嚴重。姜莉玲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深入調研后及時向領導匯報群眾意愿呼聲,積極爭取政策支持,讓2800多畝沙化耕地得到治理,群眾獲得政策補助資金344.4萬元,都親切稱她為“小姜兒”。每次去西渠,鄉親們總要跟她拉家常,邀請她進門喝口熱水、吃頓便飯。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時強調,特別要實施好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和防沙治沙及生態恢復項目,確保民勤不成為第二個羅布泊。她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積極探索發展林下經濟,指導西渠鎮制產村農戶何德榮及青土湖周邊村民,學習梭梭嫁接肉蓯蓉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建成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沙產業基地4600多畝,年采挖肉蓯蓉100多噸,收益200多萬元,帶動周邊困難家庭婦女發展肉蓯蓉6萬畝,被全國婦聯命名為“全國巾幗脫貧示范基地”,實現了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共贏。
“只有熱愛,才會全情投入,不計得失”
第二輪退耕還林工程啟動后,因民勤生態區位特殊,國家和省里給予政策傾斜,下達工程建設任務33萬畝,實施面積全省最大,加之首次推行MCLOUD管理系統,大家都沒接觸過,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姜莉玲主動請纓,白天搞外業調查,晚上熬夜整理內業。一天,正在外業調查的她接到“父親病重住院”的電話,急忙趕到醫院,“肝癌晚期”四個字如同晴天霹靂擊碎了她的心。領導勸她放一放手頭工作陪陪父親,但因信息錄入工作正值驗收審核的關鍵時期,內業資料都由她一人整理,怕同事接手后理不清頭緒,影響后續工作,姜莉玲在心里暗自許諾,“等忙完這幾天,就專門請假陪陪父親”。然而,她一忙就是一個月。其間提前完成全縣18個鎮、184個村的5萬多條信息錄入和33萬畝作業設計制圖,一次性通過省里審核。就在工作接近尾聲時,母親讓她趕緊回家,沒想到這是她與父親見的最后一面。
為了更加高效做好防沙治沙工作,姜莉玲和同事們積極探索科技治沙新路徑,在沙漠腹地建成面積500畝的防沙治沙新材料、新技術試驗示范基地,研究草網格狀雙眉式沙障、稻草集束直立式沙障、尼龍網沙障等13種治沙技術的適用區域和治理效果。
提起姜莉玲,大家都說她是“拼命三郎”。2004年,婚后不久的姜莉玲有了身孕,她瞞著領導,連續跟著同事外出作業,結果意外流產。兩年后,又因加班勞累再次流產,姜莉玲對婆婆的二胎承諾至今沒有兌現。
林業項目經常被別人視為“唐僧肉”,姜莉玲的崗位更是大家眼中的“肥差”。工程驗收時,一些老板想方設法拉關系、套近乎,甚至想當面或托人給她“好處”,都被她嚴詞拒絕,質量不合格堅決不簽字,直到返工整改質量達標。為此,有人氣急敗壞指著鼻子罵:一個跑腿的,做做樣子、走走過場就行了,哪來那么多事!可她決不搞“關系工程”“人情驗收”,對697個小班4.96萬畝未達標退耕還林責令返工整改,把好工程質量關,省級驗收合格率達100%。
回顧二十余年工作經歷,姜莉玲感慨地告訴記者:“可以概括為三個字:愛、勤、實。熱愛工作,只有熱愛,才會全情投入,不計得失。勤能補拙,勤學催人上進,勤能出業績。干實事,踏實做人,履行好每一項職責,不負韶華不負卿。”
別看姜莉玲身材瘦小,只有百斤,但是她猶如沙漠里一棵“梭梭苗”,以秤砣雖小壓千斤的勇氣,同全縣林草系統黨員干部一道,勇擔生態報國之責,矢志不渝奮戰在抗風斗沙一線,硬是在祖國西北的千里風沙線上筑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綠色長城”。
2010年,姜莉玲被甘肅省政府授予“甘肅綠化獎章”;2019年被國家林草局評為“全國生態建設突出貢獻先進個人”;2021年被甘肅省委評為“甘肅省優秀共產黨員”。
奔流新聞·蘭州晨報記者 梁峽林
- 2022-09-07“長河大道——黃河文化主題美術作品巡展(甘肅站)”開啟預展
- 2022-09-07甘肅省強化養老服務領域食品安全管理
- 2022-09-07甘肅省11部門聯合開展網絡市場監管專項行動
- 2022-09-07甘肅首屆中小企業數字化服務節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