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孺子像 資料圖片
王勃的千古名篇《滕王閣序》中寫道:“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徐孺子是東漢末年學者,以高潔不慕名利而著稱于世。請與我們走進南昌孺子亭公園,了解這位高士的故事。
博學大儒
清晨,南昌老城區中的孺子亭公園,湖面薄霧彌漫,垂柳輕柔地拂過水岸。湖邊,重檐六角攢尖頂的孺子亭靜靜佇立,它的倒影隨著碧波而起伏,這就是豫章十景之一的“徐亭煙柳”。亭子立柱上,刻著一副蒼勁有力的楹聯:“華夏賢人揚四海,贛鄱高士譽千年”,寄托著后人對這位先賢的敬重。這座南昌城的文化地標,是為紀念東漢高士徐孺子而建。
徐孺子(97年—168年),姓徐名稚,字孺子,東漢豫章郡南昌縣(今江西南昌)人。他一生不慕名利,耕讀傳家,用高尚品德影響著家鄉,被后世尊稱為“南州高士”。
徐孺子出生在儒學世家,雖因時局動蕩而家道中落,但他對學習的熱情絲毫不減。他天生聰慧,記憶力超群,小時候就能背誦《春秋》等經典著作。
《世說新語》里記載,徐孺子九歲時,有一次在月光下和小伙伴玩耍,有人問他:“如果月亮里什么都沒有,是不是會更亮?”他微微一笑回答:“就像人眼睛里有瞳孔,沒有它就看不見東西了。”這充滿智慧的回答,展現出他超出常人的思考能力。
十五歲時,徐孺子前往櫧山求學,專心鉆研儒家經典,還掌握了天文和歷法知識。經過推薦與選拔,徐孺子二十歲時進入洛陽太學學習,成為一名太學生。在太學期間,他不僅對儒家經典爛熟于心,還廣泛涉獵其他學問,成為“通五經、貫六藝”的博學之士。
徐孺子在求學的過程中,結識了許多優秀人物,如黃瓊、陳蕃。黃瓊是江夏(今湖北武昌)名士,深諳經世致用之道,徐孺子曾至江夏向他請益。陳蕃出身名門,《世說新語》說他“言為士則,行為世范”,有“澄清天下之志”。三人志趣雖然不同,卻因才華而相互欣賞、相互尊重。
耕讀繼世
太學是東漢的最高學府,是為朝廷培養人才而設,太學生畢業后大多會入仕為官。但徐孺子“不走尋常路”,他秉性篤實,始終堅守“不耕不食,不織不衣”的質樸,在家鄉過著簡單的生活。
故友陳蕃任豫章太守時,剛到任就問徐孺子住在哪里,他要前去拜訪。豫章主簿說,大家都希望您能先到郡署中看看。陳蕃回答:“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武王滅商后,連席子都未坐暖,就驅車去拜訪殷商賢士商容。他要以古代圣賢為榜樣,拜訪賢士,首先就要拜訪徐孺子。
《后漢書》記載,陳蕃在府衙東廂放置一張木榻,是專為徐孺子準備的,他來訪時就放下,離開后就掛起來。“下榻”一詞即從此來。如今孺子亭內的《懸榻圖》,生動展現了布衣徐孺子和太守陳蕃對坐論道的場景。五百年后,王勃依然記得此事,在《滕王閣序》中寫下“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延熹二年(159年),陳蕃任尚書令,為了對抗宦官、整頓朝綱,向漢桓帝大力推薦了徐孺子等五人,說這五人均“德行純備,著于人聽”,倘若能夠任用他們,“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雖然桓帝“備禮征之”,但五人皆以“不慕榮利”為由婉拒。在這次征聘過程中,陳蕃曾被問及“徐稚、袁閎、韋著誰為先后?”陳蕃的答復是:“閎生出公族,聞道漸訓。著長于三輔禮義之俗,所謂不扶自直,不鏤自雕。至于稚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當為先”,反映了陳蕃對徐孺子的道德修養與社會聲望的高度認可。
徐孺子生活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中,民不聊生,朝不保夕。從徐孺子和陳蕃等人的對話中能看出,他對時局有清醒的判斷,他深知君子的出處進退之道,《孟子》不是說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嗎?所以,他選擇歸隱田園,安于耕讀,盡力保持自身清白。
回鄉后的徐孺子并沒有完全遠離世事,“躲進小樓成一統”。他親自耕種、自食其力,傳授學問、教導學生,勤以修身,成為鄉里的道德榜樣,在他的影響下,當地鄉風也變得淳樸了。東晉袁宏的編年體歷史著作《后漢紀》說徐孺子“恭儉義讓,非禮不言。所居服其德化,道不拾遺”。
徐孺子在鄉里推行“月旦評”,這是古代基層教化的一種重要方式。每月初一,鄉民們聚集在古槐下,由老者點評子弟的德行,德行優異的獲得表揚,德行欠佳的要求省過,進行提升。孺子亭公園文化墻上的《月旦評圖》壁畫,生動描繪了“耆老執冊,童子肅立”的教化場景。
徐孺子以“不耕不食,不織不衣”傳家,他的兒子徐胤深受父親的影響,史載他“篤行孝悌”。豫章太守華歆征召徐胤時,徐胤以父親的遺訓還在耳邊為由拒絕。如今孺子亭西側的“勸農圃”,還原了徐氏父子“田壟講經”的場景,竹簡和農具放在一起,詮釋著耕讀傳家的悠遠家風。
徐孺子把功名利祿看得很淡,從不攀附權貴,始終保持自身清白。同時,他重情重義,心懷感恩,良師或友人去世,他總會親自去悼念,別人有困難時也盡力幫忙。他對老師黃瓊的態度,鮮明體現出他的人格魅力。
黃瓊病逝,歸葬江夏,他帶著口糧,徒步從家鄉走到了江夏,“設雞酒薄祭,哭畢而去,不告姓名”。黃瓊名滿天下,學生眾多,有不認識徐孺子的,就問喪事主持此人是誰,喪事主持也不知道,只說這人書生模樣,衣服粗陋,哀泣不已。有人說,此人必是徐孺子,果然如此,于是推選了一位“能言語者”與他相見。
君子如玉
徐孺子的一生,沒有做過驚天動地的大事,也沒有名動天下的傳世文章。但他在豫章文脈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勤學苦讀、清高守廉、重視道德修養的精神,不僅令同時代人感佩,也讓后人感佩。
漢靈帝建寧元年(168年),徐孺子去世,享年72歲。東吳永安年間(258年—264年),豫章太守胡勃首次修繕徐孺子墓,此后歷代均有修墓之舉,還建造了祠堂、亭臺等,名字先后有聘君亭、思賢亭等,最終定名為孺子亭,沿用至今。明代萬歷十五年(1587年),江西提學副使朱廷益還仿照孔廟規制,創立了“祭徐”之典。
歷代文人賢士來到南昌,多要來憑吊徐孺子,因此留下許多感人文字。北宋散文家曾鞏瞻仰徐孺子祠堂后,感慨道:“漢至今且千歲,富貴堙滅者不可稱數。孺子不出閭巷,獨稱思至今。”南宋大儒朱熹也寫道:“孺子高風何處尋,東湖臺觀水云深。生芻一束人如玉,此日凄涼萬古心。”
“生芻一束人如玉”出自《詩經·小雅·白駒》,該詩最后幾句是“皎皎白駒,在彼空谷。生芻一束,其人如玉”。詮釋此詩的一種觀點認為,白駒為賢者所騎,生芻是白駒所食的草料,為白駒準備好草料,等待品德如玉的賢者的到來。
史載,東漢名士郭林宗的母親去世,徐孺子前去祭奠,在墓前放下生芻一束。他人不解其意,唯郭林宗知曉,并感喟“吾無德以堪之”。郭林宗認為自己沒有超越他人的賢德,不配得到友人徐孺子這樣高的評價。
這些感人的文字,不僅是歷代文人對徐孺子的尊崇,更是對他所代表的一種文化品格的集體認同。
如今,南昌的孺子路、孺子亭公園、孺子亭小學、高橋(又稱高士橋)等地名,都以徐孺子命名,將對徐孺子的記憶與紀念融入到城市肌理中。
漫步孺子亭公園,城市的喧鬧淡去,人們在這里散步、鍛煉、沉思,石羊靜靜守著衣冠冢,提醒人們近兩千年前曾有一位“南州高士”徐孺子。他的故事告訴我們:物質的繁華如過眼云煙,只有精神品格才能永恒。在義和利的永恒命題前,徐孺子用淡泊和堅守給出了答案——真正的永恒,不在朝堂的高位,而在高尚品德的代代傳承。(趙坤 張桔)
- 2025-03-17金昌:啟動“清風激勵”行動 激發干部干事創業活力
- 2025-03-17各地紀檢監察機關以“查”“治”貫通阻斷風腐演變 深度關注 | 嚴防借人情往來“圍獵”黨員干部
- 2025-03-17廣安觀潮 | 切實維護紀律剛性、嚴肅性
- 2025-03-17壓實主體責任 倡導厲行節約 緊日子過出好作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