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牘釋文】

【讀簡有得】
此簡牘1974年出土于甲渠候官遺址第22號房址。簡冊一共5枚,是一份東漢建武五年八月甲辰(公元29年8月31日)由居延縣令簽發的一份官吏任免草擬文件。簡牘均長22.7厘米,其中第1枚寬1.6厘米,其余4枚寬1厘米,存字141字。
第一簡文字為:“牒書:吏遷、斥免、給事補者四人,人一牒。建武五年八月甲辰朔丙午,居延令 丞審告尉:謂鄉移甲渠候官,聽書從事,如律令。”這是文件的標題和行文要求。“居延令”之后尚留空白,說明這是一份還未正式生效的官員任免文件。其他4簡則是此次任免人員和崗位的具體內容。在簡牘背面書有此文件的起草人掾黨和令史循二人,屬于共同署名。該文書對了解漢代基層吏員的任免、除補等基本程式有重要參考價值。現藏甘肅簡牘博物館。
這是一份距今1995年的地方官員任命書。當時是東漢建武五年八月,在漢代張掖郡居延邊塞的甲渠候官進行了人事調整,對官吏進行了任免。一個是甲渠候官尉史鄭駿升遷,由五十歲的梁普補缺;另一個是甲渠候官斗食令史孫良升遷,由五十七歲的原宜谷亭長孫況代任,其中提到孫況做人低調、行事嚴謹(即“謹事”)。這次人事調整是由居延縣負責。
為什么居延縣草擬的任免文件會出現在甲渠候官?據研究推測,是居延縣讓甲渠候官草擬任免文件,于是甲渠候官的文書員掾黨和令史循二人共同擬寫了文件,將文件送至居延縣,居延縣令在文件背面作出批示,說送來的密件已開封閱畢。再將此文件送到這四名官吏的所在單位候官和亭部,請當事人現場閱讀確認。然而,不知何故,這份未經居延縣令親筆簽署的任命文書會遺落在甲渠候官的房子里。

簡牘制作圖示《書于竹帛》
所謂“牒書”就是一枚簡牘記一人,或記一事。如這份官吏任免文書中涉及到四人,鄭駿、梁普、孫良、孫況,四人用四枚簡牘分別記錄,這就是簡文中說的“四人,人一牒”,即一人一牒,絕不混淆。這四人在就職前還會由官府正式給每個人下發一份赴任報到證,上面詳寫該人的名縣爵里年姓物色等信息,還有報到的時間,而時間是裝在一個密封的信件里的,如果未能在規定時間里(精確到分)到單位報到,那就會受到嚴厲的處罰。
這幾枚木簡記載的內容,是居延令、丞聯合下發的關于甲渠候官尉史和斗食令史遷補任免的草擬任免文書。因為原職務各有一人遷走而形成了空缺,故任命兩位新吏員補上。這兩位新任職的吏員,個人信息都只書寫了姓名、里居及爵位,而沒有書寫縣名,當是二人籍貫同屬居延縣而有意略寫了。
- 2024-08-05得意之筆 | 激勵干部擔當作為奮發有為
- 2024-08-05踔厲奮發新征程 | 智能航運乘風萬里
- 2024-08-05風采|守護高原凈土
- 2024-08-05通往未來的碳星快軌 探訪全球首列商用碳纖維地鐵列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