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書評】全面呈現敦煌石窟研究脈絡
沙武田
1996年大學畢業后,我進入敦煌研究院考古所工作,從事敦煌石窟的研究近三十年,這段經歷是幸運和幸福的。到高校工作后,除了自己的科研項目外,帶領碩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員從事敦煌石窟的研究成為我的主要工作。時時要考慮帶團隊的問題,要給學生找題目,要讓更多的青年學子從敦煌學的門外進入門內,對我來說既是壓力,也是動力。隨著個人閱歷的增長和對敦煌石窟認識的不斷深入,加上教學的需要,面對數量繁多的敦煌石窟,經常有種力不從心的感覺,加之教學和工作關系,我時常思考如何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全面、有效、準確地認識敦煌石窟,把握敦煌石窟研究的基本脈絡。
敦煌石窟的研究,已有一百余年時間,涉及的洞窟歷史、考古、藝術、宗教等基本問題已大體明了,敦煌石窟的研究應該說進入了一個新的學術時代。除了與其關系緊密的中古史、敦煌學、石窟寺考古、藝術史之外,敦煌壁畫在形象史學、絲綢之路、西北區域歷史、名物學、科技史、社會物質生活史,甚至醫學等廣泛的學術領域越來越受到重視。敦煌石窟壁畫在歷史學、考古學、藝術學、宗教學、民族學等諸多學科,均發揮著其他文獻資料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敦煌石窟有一個較為特殊的現象,那就是研究者往往廣泛分布在各個學科,所以每次召開涉及敦煌石窟相關主題的學術會議,研究者總是來自不同的學科,學科交叉性突出。學術會議上每個人所講的內容區別很大,每每有“跨界”之感,甚至有“隔行如隔山”之嘆,其中一個因素是受現代學科劃分過細過專所致,但也從側面說明敦煌石窟研究的多學科屬性。
所以,如何充分挖掘敦煌石窟所包含的豐富歷史信息,尤其是在新的時代和學術背景下,基于敦煌學和其他學科教學科研發展的需要,針對高校教學的需求,編寫一本能夠全方位反映敦煌石窟基本歷史信息和研究狀況的著作,就顯得很有必要了。
為保證質量,避免從書本再到書本的常規編撰手段,同時為了充分尊重專家學者已有的研究成果,結合個人研究方向,我們采取了針對性邀請、集體編撰的方式,邀請了在敦煌石窟及壁畫圖像各領域富有研究成就的老中青三代學者40余人,根據各自研究的專長和特色,按專題分門別類撰寫相關章節內容。
最后,由我來合并統稿。我最初的設想是編寫一本教材性質的“敦煌圖像學導論”,供學術界、大專院校本科生、研究生教學和科研使用,為了突出教材的性質,所以信息量要大,撰寫盡可能符合教材規范,不是單純的學術論文寫作,也不是專題研究,強調綜述和總結的特點。內容主要圍繞敦煌石窟各專題基本的圖像內容、時代藝術特征、歷史和藝術價值、相應的學術研究簡史、核心學術觀點、最新的研究動態、研究存在的問題及對未來研究的思考等。
在敦煌研究院工作時,我拜讀了從事敦煌石窟研究的賢哲著作,如段文杰、史葦湘、賀世哲、施萍婷、關友惠、李其瓊、萬庚育、梁尉英、劉玉權等,總是感慨他們對洞窟壁畫內容的了然于心,尤其驚嘆他們寫作時運用歷史、考古、藝術、宗教等方面文獻的游刃有余。同時,也拜讀了松本榮一、姜伯勤、巫鴻、韋陀、李玉珉、肥田路美、羅世平、李靜杰等對敦煌石窟跨學科研究的系列精彩論述,更加深了我對敦煌石窟研究美好且任重道遠前景的認識。
《敦煌石窟研究導論》是敦煌石窟研究領域學者智慧的結晶,是集體成果,作者群本身也是接力式的,一定程度上是在積極踐行學術重在傳承的不變規則。敦煌石窟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棟,如今面對數字時代的沖擊更是日新月異。但無論如何,那些基礎的知識、基本的方法、奠基性的論著、代表性的學者,都是需要掌握的。所以,我們集體編著這本導論,最樸素的想法就是希望本書能夠成為青年學子和年輕學者前進路上的鋪路石。如果能夠達到這個目的,我相信所有參與的寫作者都是欣慰的。
以上,是對《敦煌石窟研究導論》編寫緣起、背景及目的的簡要說明。
(《敦煌石窟研究導論》,沙武田主編,甘肅文化出版社出版。本文為該書總序,有刪節,標題為編者所加)
- 2024-12-11《如意甘肅·甘肅省情研究》書評|李興文: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甘肅新篇章
- 2024-12-11《如意甘肅·甘肅省情研究》書評|王嘉鑫:讀懂甘肅的一本好書
- 2024-12-11《如意甘肅·甘肅省情研究》書評|劉君:“玉如意”下八千年的甘肅風采
- 2024-12-11《我家就住黃河邊》書評|楊潔:平凡中的偉大與堅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