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李元諒牧馬靈臺戰吐蕃
在今天靈臺縣百里鎮大華溝一帶,有著名的北普潤馬坊和李元諒料馬臺遺址。據歷史記載,都與唐代隴右節度使李元諒在百里抗擊吐蕃有關。
吐蕃是公元7世紀-9世紀位于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建立的政權,與中原王朝的關系時好時壞,時常發生戰爭沖突。唐貞元三年(787年),唐王朝與吐蕃經過多次戰爭之后,雙方商定在平涼舉行和盟,永結同好。但因事前雙方互有失信,吐蕃心懷不滿,決計報復唐朝,暗里部署重兵劫持了唐軍重要人物,俘虜唐軍士兵一千五百余人,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平涼劫盟”。其后三十多年間,雙方一直相互敵視,戰火不斷。貞元四年(788年),唐王朝任命李元諒為隴右節度使,駐守今靈臺縣梁原鄉、百里鎮一帶,積極抗擊吐蕃,拓展防區,收復失地,以期徹底平息戰火。
在和吐蕃作戰幾次都失利之后,李元諒發現,吐蕃人常年以牛羊肉為食,體質非常強壯。其騎兵彪悍兇狠,唐軍步兵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必須組建強大的騎兵,以騎兵突然襲擊的方式沖擊敵人陣地,有效對抗他們的騎兵,然后才有希望徹底打敗他們。認識到這一點,李元諒考察到百里大華溝山深林密,水草豐美,自然條件優越,當地人牧養的紅牛毛色如火,膘肥體壯,遠近有名。既然此處可以養牛,自然也可以養馬。于是,李元諒上書朝廷,設立了北普潤馬坊,開始大規模飼養軍馬。
馬很快就養起來了,李元諒很高興。但很快他就沮喪地發現,當地人只善于養牛,軍中也沒有會養馬的人,眼見飼養的戰馬十分羸弱,無法成為騎兵的坐騎。有人給李元諒出主意:當朝養馬技術人員最突出的代表,就是高祖和太宗時期的張萬歲,找到張萬歲的傳人,就可以養好戰馬。李元諒大喜,他知道張萬歲和初唐名將尉遲恭都是朔州人,先在劉武周手下,后一起投靠李世民。張萬歲專心養馬,總管唐朝馬政,在隴西建立牧馬基地,分為八坊四十八監,給大唐騎兵輸送了源源不斷的馬匹。大唐騎兵因此后來居上,在名將李靖率領下千里奔襲、滅亡了東突厥。在張萬歲的苦心經營下,從貞觀年間開始的40年間里,國家的官營牧監飼養的官馬數量迅速增長至70萬余匹,專掌國家養馬大權24年之久。如果能找到他的傳人,養馬的技術問題自然不在話下。
李元諒派人尋訪,幾經波折,終于找到了張萬歲的后人張總管。張總管熟讀祖上所著的《養馬經》,一直盼望能夠重掌馬政飼養戰馬,但苦于無用武之地,眼見祖先心血埋沒,自然很不甘心。接到李元諒的邀請,他非常高興,立刻來到隴右節度使軍中,當了馬坊名副其實的總管,專心致志養起馬來。
在張總管的建議下,李元諒在南部山區大華溝內養馬,溝外養了一群當地的紅牛,吐蕃軍隊多次騷擾,始終未能發現李元諒飼養的戰馬,很好地保守了其后作戰突然襲擊的秘密。經過一年時間,這群戰馬膘肥體壯,完全能夠勝任騎兵作戰的需要。李元諒于是挑選了一批年輕力壯的戰士,利用三個月時間,訓練出了萬余人的騎兵隊伍。
這年秋天,吐蕃再次來犯。為了打好一場有準備的戰役,李元諒和一班戰將坐在大華溝一處高臺上,將各處的戰馬和騎兵集中到這座高臺前的川道中,舉行實戰演練,仔細檢閱了軍馬牧養和騎兵訓練的成果,精心挑選組建了一支精銳的騎兵部隊,準備與吐蕃展開決戰。以后形成慣例,這座高臺一直作為軍事考核和舉行盛大檢閱儀式的指揮所,因此被稱為“李元諒料馬臺”,料就是點數、統計的意思。
決戰這一天,李元諒先用老弱步兵打頭陣誘敵深入,接著用新訓練的騎兵一陣沖殺,輕而易舉沖散了吐蕃隊伍,第一次徹底地打敗了吐蕃軍隊。在此后的幾次戰斗中,李元諒的騎兵越來越發揮出巨大作用,成為制勝的法寶,吐蕃人多次遭到慘敗,不敢輕易再來騷擾。為了讓吐蕃口服心服,較好地穩定邊疆地區,李元諒又采取攻心戰術,以當地飼養的紅牛為禮物,派人送給吐蕃首領,表示愿意兩相交好,共同謀求民族團結。吐蕃首領深受感動,此后在李元諒駐守隴右的時候,吐蕃很少再來入侵。
今天百里鎮一帶有北普潤馬坊的很多遺跡。從古地名看,有白馬川、喂馬川、大花溝、料馬臺、花圈、溝圈等等,群眾傳說這些地方都是古代馬場。從古遺跡看,這里有很多古窯洞,相傳都是古代馬場的遺存,野狐灣等地至今還保存多個古老的石馬槽,正是那時的遺物。清代靈臺縣志也這樣明確記載李元諒料馬臺:“壁立千尋,北俯達溪,南望鳳崗,極巔則闊平數頃,而古木流泉周圍畢出,時為攬勝者所棲止。”因其所擔負的軍事指揮中心和騎兵檢閱臺的特殊功用,料馬臺留下了千古美譽。清代貢生楊貢金曾有詩贊頌說:“唐筑密城傍密開,兩城兀自積青苔。足交余瓦識古今,話動眠鷗驚去來。料馬臺前迎旭日,康王宮里幾傳杯。士人不記當年事,想象雄風保障才。”
安杰
- 2024-06-13明開國元勛親筆題名 甘肅這座橋見證滅元之戰烽煙往事
- 2024-06-11周紹淼和烏密風“面壁”畫侶的敦煌往事
- 2024-06-10鍍金版銅奔馬贈予美國前總統布什 國禮中有啥甘肅元素
- 2024-06-03一部被杜撰的“偽經”,難掩中國式孝道“真情”






